北京科学家荣登美国《时代》杂志年度榜单!
5月8日,美国《时代》(TIME)杂志公布了第二届年度TIME100 Health榜单,表彰全球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个人。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荣登榜单。
5月8日,美国《时代》(TIME)杂志公布了第二届年度TIME100 Health榜单,表彰全球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个人。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荣登榜单。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件事。黑猩猩的大脑里,居然也藏着一条“语言神经通路”——弓状束,过去大家都以为这东西只有人类才有。现在好了,黑猩猩也有。虽然比人的弱一些,但确实在那里。
从小到大,有些人一直饱受晕车困扰。这也确实不是什么大病,毕竟日常生活中,乘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选的出行方式。可一旦要出远门,尤其是去那些只有大巴车、甚至自驾才能抵达的地方,晕车就成了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虚实之间,一条红毯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光影,讲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科学故事。在这沉浸式的视觉空间之中,32位科技工作者与两组机器人穿行而过,在又一年的上海科技节上闪耀。
从小到大,有些人一直饱受晕车困扰。这也确实不是什么大病,毕竟日常生活中,乘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选的出行方式。可一旦要出远门,尤其是去那些只有大巴车、甚至自驾才能抵达的地方,晕车就成了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中国空间站最近有了一个重磅新发现,就是科学家们在空间站返回舱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经过全新起名,新发现的微生物叫做“天宫尼尔菌”,英文名字“Niallia tiangongensis”。
想象一下,站在东方明珠塔顶,清晰看到地面上一只蚂蚁的触角;或是在边防哨所,轻松识别公里外敌方士兵臂章上的编号。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中国科学家刚刚实现的惊人突破!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成功研发"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实现了1.36公里外毫米级高分辨成像,分辨率比传统
“妈,我这周加班,不回来了啊!”——这句话你听了多少遍?当代父母最大的心酸,不是养不起孩子,而是孩子“养不起”你的情感需求!一位65岁退休教师王秀芬的肺腑之言,刷爆朋友圈:晚年想让孩子主动贴贴,你得先学会这5个“狠招”!
5月17日,2025年上海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拉开帷幕,30多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学生科创代表走上红毯,展现科技魅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近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生、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郝健, 首次实现 50cm² 单层 石墨烯气体分离膜的制备,并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性能, 能为工业放大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成功地将石墨烯气体分离膜初步从实验室带出来,相关论文登上
上海科技节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上海市民尤其是科技爱好者认知科学、体验创新的重要平台。今天上午,2025上海科技节盛大启幕,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场再次“星光闪耀”。
近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A*STAR IMCB)与本地生物技术公司Intra-ImmuSG联合宣布,其新型癌症免疫疗法PRL3-zumab的II期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美国的临床试验表明PRL3-zumab可安全减缓晚期实体瘤患者的疾
再过不到1个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来了。前些年,每到高考成绩放榜时,社会上便会对所谓的高考状元最终“泯然众人矣”,进行讨论和反思。在此,本文总结了过去那些获得了高考“省状元”,目前仍活跃在科学界,并且算是杰出科学家的一些代表人物。
2025年上海科技节于5月17日上午在张江科学会堂盛大启幕,每年的科学红毯都是上海科技节备受瞩目的焦点环节。本届科技节全新设置了基础研究先行区、十大科学进展、PCST组合、国际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等13组组合和板块,邀请来自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传播者走上科学红
5月16日,记者从山阳县了解到,由该县科经局牵头申报的陕西五洲公司“高端钒材料绿色制造及高值化应用”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日前获得省科技厅立项批准。据悉,该项目通过组建由顶尖科学家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紧密合作的创新团队,旨在深度融合科研创新与产业实
你以为 “铅变金” 只是中世纪炼金术士的疯狂幻想?不,这是真的。最近,科学家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真的做到 “铅变金”。这里没有魔法,没有神秘配方,靠的是硬核物理!
在科研探索的征程中,实验室科学家们本应将精力聚焦于前沿研究与创新突破。然而,现实中,他们却常常被繁重的“体力活”所束缚,如样本的搬运、实验器材的上下料以及精密部件的装配等。这些重复且琐碎的任务,不仅耗费了科学家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的准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在古气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开发的全新技术使用仅1公斤的南极冰样本就能进行精确的年代测定,可追溯至150万年前的气候历史。《自然通讯》期刊刊登了这一成果,为理解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开启了新篇章。
凯斯西储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全球85%的人口缺乏 Omega-3 脂肪酸,这种必需营养素对大脑、眼睛和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海洋变暖、过度捕捞和污染等环境问题加剧了这种短缺。
神经雌激素是大脑产生的一种雌激素,它在食欲调节中发挥着新发现的作用。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它如何增强关键饥饿相关受体的表达,并提高对瘦素的敏感性,这为肥胖症的新疗法指明了方向。